拳 理

       咏春拳的攻防理论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历来咏春前辈们在授徒之始,都十分注重对咏春拳理论的讲解,以免弟子不明拳理,习拳之时偏离法度,难以练出真正的内劲发力。咏春前辈们在长期的教学与搏击实践中,总结出了四大原理与十大理论,丰富与完善了咏春拳的理论体系。

四大原理

中线原理

       中线即为人体头顶百会至尾闾和地面的中垂线。由人体正面眉心之一点拉一直至下阴之一点,便是自己之中,亦是人体重心所在。咏春拳之手法就是根据这中运行。咏春拳学用中将自己分开左右两边,同时亦将对方身体分开左右两边。技击的原则为在守护我中线的同时,我的拳(掌)力要集中打击对方的中线部位,很像击球体的中心点,这样使对方很难卸我之力,而且受力较重。

不动肘原理

       在咏春拳中,“不动肘”主要是相对于防守而言,当然也并不是说在防御或格挡敌方的攻击之时已方肘部是完全不动的,而是肘部几乎不动或者应尽量少动,仅用手或前臂的动作来完成防御,以避免因已方手臂的过大防御动作而使自身更加暴露。

       根据“不动肘”原理,手臂及双手的活动范围以“上至眉毛、下至大腿水平线、左右以两肩宽”为限度,在此标准内所构成的“四方形”内肘部当可发挥出最高效能。“不动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 以肘部为轴而用手臂去进行防御。
  • 肘部不动本身就是对身体的最佳屏护。
  • 肘部的“台风眼”作用,利用圆的离心力作用产生强大威力。
  • 肘部不动还可保持咏春拳独有的“肘底劲”的优势而使手部强劲有力地攻出。

四门原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 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 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
  • 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 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经济节约原理

       咏春拳的攻守围绕中展开,攻守动作都尽可能走直线,原因在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故走直线能最快地开展攻防,同时又避免不必要的时间与体力上的浪费。

       如果把“攻守抢中线”同这里的直截了当的省时、省力的“直线攻击法”相结合起来,便可得到这样一个理念:咏春拳的攻击动作之所以令人防不胜防,是因为它是由最短的路径去直接创击对手的“中线要害”或是距离已方最近的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手对此类动作出反应的时间与难度,此类动作的威胁性就犹如手持一柄利剑去直剌敌咽喉或心脏一般(西洋剑术都是把主攻手放在前面,以增大攻击的突发性,这一点正好与咏春拳的格斗风格不谋而合)这种威胁是令人胆颤心惊的。

十大理论

       咏春拳的四大原理是贯彻始终的法度,而十大理论则是实际应用中要遵循的攻守要诀。它包括守中用中、朝面追形、攻守同期、不“追手”、不“冲身”、不借助位置发力、来留去送、甩手直冲、轻桥去手、重桥留中。

守中用中

       中线涵盖人体各大要穴与要害,击打中线不仅节省时间和距离,同时可以用最小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击打效果,一击制敌;况且人体中线更是人体的重心线,中线部位遭受重击,无异于重心被击中,受力者易失重倾斜,难以卸力还击。

       守中用中指的是临敌之际攻守之间,应守位自身中线不被攻击,集中攻击敌人中线的要害部位。守中,首先可以保护身体中线的重要部位不受打击;其次可以实现最短距离的防守。用中,指的是攻守抢中线,实现最短距离和最重攻击的效果。咏春所有手法,都是由自身中线部位发出去的,守中用中是咏春习练者攻防格斗时必守的第一法则。

朝面追形

       与对手面对面平行站立,为“朝面”。若对手面向其它方向,不能“朝面”相对,则我方以迅捷的身法步法,快速贴近对手中线,如影随形般黏住对方,控制其重心,进而制服对手,为“追形”

       习拳者运用咏春拳法对敌时,应尽可能正面朝向对手。不论对手环绕着我方走向任何方向,我方必定朝面追形向着对手。其优势如下:

进攻方面:便于使用整劲打人,较易击中目标且对手受力较重。

防守方面:简化对手向我方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受到攻击时,对手向我方进攻的方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方对对手来势较易拦截反击。

速度方面:出手快而动作小,双手能同时击中对手,且出手时几乎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小,左右手很容易互相兼顾,立体攻防。

       咏春三套拳中,第一套拳“小念头”专门修炼面对面的发力技术,称为“朝形发力”;而第二套拳“寻桥”则专门修炼不同距离、不同站位下的移动发力技术,称为“追形发力”;第三套拳“标指”专门修炼敌我条件悬殊下的发力技术,称为“败形发力”

攻守同期

       运用咏春理念格斗时,没有所谓的先招架再还招之说,更没有所谓的“纯防守”动作。因为咏春所有手法的应用,都是攻守合一且攻守同期的。

       所谓攻守同期指的是当我方一只手化解对方进攻的同时,另一只手已经在攻击对方了。咏春门人往往擅长“双手互搏”和“一心两用”的特殊技能。其实不足为奇,习咏春手法至纯熟境地,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双手做出不同的攻防动作,且动作转换流畅自如、天衣无缝。这本质上是“攻守同期”理论的应用。

不“追手”

       “追手”指的是临敌之际,执著于追着对方的“桥手”做相应的攻防动作,而忽略了攻击对方中线的薄弱环节。

       所谓桥手指的是敌我双方攻防搏斗时,互相接触之手臂。咏春将敌我双方手臂的接触变化,称为桥手相接;寓意为感受彼此力点的变化,以期控制击倒对手。

       咏春拳擅长训练桥手相接后,敌对双方对力点的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毛病。若对方桥手不在我方的防守范围内,完全没心要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反而应趁机攻向对手中线位置,追身不追手,追形不追影,速战速决。

不“冲身”

       不冲身指的是临敌攻防之际,无论发力或受力多么强大,始终保持腰马稳健和马步进退有度,重心不失。

       咏春拳所有手法、脚法的攻防应用,都以马步进退和重心的平衡为第一原则,搏击之时,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而导致自身失去平衡的机会。

不借助位置发力

       咏春拳的“攻”和“守”,皆以能修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言之,无论手在何处,受制与否,处于何种角度,皆不必收手或撤身蓄力,而能随时运用身体各个部位发力击人。

来留去送

       “来留”指的是当对手向我方击来手或脚时,我方除了化解攻击外,最好尽可能将对方的手或脚留在攻来的当下位置上,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的感觉将其牢牢控制住,令对手来力用尽、新力不生。

       “去送”指的是当对手以其极强猛的力道,实施拳脚攻击时,我方运用咏春手法的牵引,把对手击来的力的方向改变,令其攻击落空;同时,在对方击出的力量之上,再加上一个力,顺其势借其力,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对手失势、失重,或招式用老,无法变招攻击。

甩手直冲

       “甩手”指的是当敌我双方手臂相接时,对手突然将与我方相接的手臂撤去(不论撤向任何角度)。每当对方“甩手”时,我方迅速以第一时间、第一距离发招,从对手撤手处直攻入其中线要害,为“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长期的黏手训练中获得的本能发力反应。

轻桥去手

       轻桥去手指的是当敌我双方桥手触碰相接时,从接触点感觉到对方发力轻或无时,我方用截击或迎击的方式从来力处击出,直冲对方重心。轻桥去手全凭皮肤感应发力,重在灵活运用,应感而发。

重桥留中

       重桥留中指的是当敌我双方桥手触碰相接时,从接触点感觉到对方发力强猛,仅凭己方桥手之力难以抵挡化解;此时,运用步法和身法的迅捷移动,来卸掉对方的力,以保护自身的中线要害及保持平衡,同时牵引对方重心,令其失重。平衡为第一原则,搏击之时,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而导致自身失去平衡的机会。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